![]()
砍杀电影有着不断革新与焕发生机的辉煌历史。作为以高死亡率和创意死亡场景为标志的恐怖亚类型,砍杀电影常被合理地与 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的作品联系在一起 —— 这类影片多讲述戴着面具的杀手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恐吓并杀害一群人。
多年来,这个简单的模式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吸引着新一代观众。正如一些你可能未曾看过的趣味砍杀电影所展现的那样,这类影片与题材本身保持着一种有趣的距离感,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在派对上和一群朋友一起观看 —— 派对也是砍杀电影中常见的场景设定。
砍杀电影凭借其娱乐性成为了真正的恐怖经典。但创新永远是受欢迎的:从对类型片本身进行元叙事评论,到融入其他类型片中更常见的超自然元素,砍杀电影 genre 始终以其创意让观众保持新鲜感,每年都能带来新的创作突破。
12. 《忌日快乐》(2017)
![]()
导演克里斯托弗・兰登(Christopher Landon)在拍摄这部砍杀电影时,外界预期不高,最终却交出了惊艳的作品 —— 他让《忌日快乐》的主角陷入了类似《土拨鼠之日》的时间循环。主角的幽默感提升了影片的娱乐性:在试图解开核心谜题前,她每次面对死亡时都给出了极具喜剧效果的反应。
尽管作为一部兼具情景喜剧与恐怖属性的砍杀电影,《忌日快乐》的血腥程度出人意料,但影片也传递了关于 “信任他人” 和 “将善意置于优先地位” 的暖心主题。这种看似矛盾的类型元素之间的独特平衡,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创意的砍杀电影之一。
11. 《猛鬼街》(1984)
![]()
韦斯・克雷文(Wes Craven)创作过众多极具影响力的恐怖电影,但在概念层面,或许没有一部能比得上《猛鬼街》的吸引力。反派弗莱迪・克鲁格通过受害者的梦境发起攻击,这让人们几乎无法逃脱。角色们甚至尝试不睡觉,但这终究只是暂时的办法。
影片包含多个 20 世纪 80 年代恐怖片中最血腥的死亡场景,尤其是蒂娜(Tina)被拖过房间天花板的片段。《猛鬼街》是一部货真价实的经典,至今仍能让观众感到恐惧。尽管后续续集并非部部出色,但该影片仍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的恐怖电影系列。
10. 《X》(2022)
![]()
当缇・韦斯特(Ti West)开启他的恐怖三部曲时,砍杀电影中的性别与性政治早已被反复探讨和修正,但他选择了一种巧妙的方式重新切入。影片采用让人联想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托比・霍珀(Tobe Hooper)作品的美学风格,将类型片带回其根源,进而探索 “性” 在其中的角色。
2000 年以前的多数砍杀电影中,受害者常有 “性行为活跃” 的特征;而《X》并未因年轻人有性行为或拍摄色情片而将其塑造成 “该受惩罚的对象”,反而将反派设定为 “充满嫉妒的人”,以此质疑传统砍杀叙事中 “反性” 的潜在基调。凭借米娅・高斯在 A24 电影中最出色的表演之一,《X》成为近年来最优秀的砍杀电影之一。
9. 《恐惧》(1983)
![]()
去年上映的血腥砍杀电影《狂暴本性》(In A Violent Nature)曾试图通过 “杀手视角” 实现创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四十年前,杰拉尔德・卡格尔(Gerald Kargl)在《恐惧》中就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运用了这一手法。影片由欧文・莱德(Erwin Leder)饰演一名刚出狱的精神病杀手,他闯入一户人家复仇。
《恐惧》通过诡异的画外音旁白,不可避免地让观众代入这名变态杀手的视角,这一手法的有效运用让观众感到不安。
此外,旁白中主角内心独白所带有的 “近乎自我认知的可悲语气”,也成功削弱了对暴力的美化。第一次观看《恐惧》时所感受到的强烈冲击感,令人难以忘怀。
8. 《砍人快乐》(2020)
![]()
我看过很多恐怖电影,但《砍人快乐》与众不同 —— 它独特地运用了一个我从未想过会与恐怖类型结合的概念,尽管这个概念本身极具潜力。《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是一部充满怀旧感的温馨青少年剧情片,将其 “身体互换” 的设定用于砍杀电影,乍看之下似乎很离谱。
但《砍人快乐》恰恰这么做了,且效果极佳。文斯・沃恩(Vince Vaughn)饰演一名变态杀手,凯瑟琳・牛顿(Kathryn Newton)饰演一名高中女生,两人意外互换了身体。“高中女生的灵魂困在文斯・沃恩的身体里” 所产生的喜剧效果,与 “真正的青少年展开恐怖杀戮” 的惊悚感形成了奇妙互补。
7. 《偷窥狂》(1960)
![]()
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的《偷窥狂》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砍杀电影,其创新性不言而喻。这部影片观看体验并不轻松,它探讨了 “窥视欲” 在电影制作与观看过程中的角色。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影片的主题因过于禁忌,未能被当时的观众接受。
尽管曾因 “问题性” 饱受争议,但近年来《偷窥狂》得到了重新评价,并被推崇为一部出色的恐怖电影。它没有美化杀手,而是揭露了电影文化中普遍存在的 “ scopophilia(窥淫癖)”,且影片的质感并未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其最精妙之处在于对观众的 “直面质问”—— 迫使观众反思自己的观看习惯。
6. 《幸存的女孩》(2015)
![]()
电影中的 “元叙事评论” 往往显得刻意直白,但《幸存的女孩》的处理却恰到好处,效果极佳。影片以 “经典砍杀片中的‘终极女孩’(final girls)” 为重塑对象 —— 这类角色通常是群体中唯一 “守贞”、不通过身体表达自我的女孩,这一常遭批评的套路在影片中被重新诠释。
一名女子因母亲离世而悲痛(她的母亲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 “尖叫女王”),却意外被传送到母亲主演的一部电影中,她必须在母亲的帮助下存活下来。《幸存的女孩》以 “审视‘终极女孩’套路” 为前提,讲述了一个母亲与女儿最终实现情感联结的暖心故事。
5. 《深夜止步》(1975)
![]()
若没有导演达里奥・阿金图(Dario Argento)的作品,如今的恐怖类型片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以 “完善 giallo(意大利铅黄电影)” 闻名的阿金图,在《深夜止步》中引入了一个后来成为砍杀电影 “标配” 的设定:将凶手的精神失常与严重的童年创伤联系在一起,这一设定在影片开场场景中就有呈现。
阿金图的视觉风格模糊了 “观察者” 与 “被观察者” 的界限,带领观众深入杀手错乱的精神世界 —— 这个杀手的特征是对 “儿童歌谣” 和 “玩具” 有着特殊执念。此外,《深夜止步》也是最早在 “性别角色” 上进行创新的电影之一,而当时的砍杀类型片在这方面仍深受传统框架束缚。
4. 《尸体游戏》(2022)
![]()
哈莉娜・赖因(Halina Reijn)的《尸体游戏》拥有 “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恐怖电影反派反转”。尽管在高潮部分揭晓时,这个反转立刻显得合情合理,但在此之前,它既离谱又出人意料,必然会让所有观众感到震惊。这一反转也深化了影片的讽刺内核 —— 审视 “偏执情绪对当下 Z 世代的影响”。
在几乎没有 “真凶存在” 的证据的情况下,一群朋友发现其中一人被剑刺伤后,开始互相怀疑。影片犀利的剧本、氛围感十足的摄影,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将这部砍杀电影提升到了精妙的高度 —— 它不断挑战类型公式,让观众始终猜测 “谁是凶手”。
3. 《惊声尖叫》(1996)
![]()
韦斯・克雷文对恐怖电影界的贡献数不胜数,但没有一部作品能像 1996 年的《惊声尖叫》那样拥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它不仅开启了一个总体成功且仍在延续的系列(目前有一部新电影正在制作中),更以其 “自我指涉的剧本” 永久改变了砍杀电影的创作方式。
此外,“鬼脸” 这一角色重塑了观众对类型片的期待 —— 作为砍杀电影反派,它的身份在每部影片中都不同,且不断变化。《惊声尖叫》融入了对砍杀类型片的讨论,用 “元笑话” 缓解紧张气氛,拥有极具冲击力的血腥杀戮场景,还塑造了有史以来最具标志性的砍杀电影反派之一。
2、《最终目的地》 (2000)
![]()
《最终目的地》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具创新性的恐怖片,它的每一部续集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创造力,使其成为一个始终如一的伟大系列。一群人在一场离奇的事故中幸存下来后开始死亡,这要归功于其中一名幸存者在事故发生前不久看到的莫名其妙的景象。
有了如此简单的前提,《最终目的地》拥有有史以来最具创意的杀戮,因为凶手是死亡,但杀戮都是通过离奇的事故发生的,这些事故可能会让附近任何日常用品的观众感到恐惧。《最终目的地 2》中的原木卡车场景改变了千禧一代小时候的生活。没有真正的反派让《最终目的地》变得可怕。
1、《月光光心慌慌》(1978)
![]()
约翰·卡彭特制作了一些有史以来最好的恐怖电影,但万圣节对恐怖类型的巨大影响使其成为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多年后,人们仍然试图重现他在第一部万圣节电影中巩固的公式,这也创造了历史上运行时间最长的恐怖系列之一。
迈克尔·迈尔斯也许是该类型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怖片反派,即使重看一百遍,他的光环般的存在也从未停止过可怕。万圣节是一部永远是经典的恐怖电影,观看它并意识到从中衍生出多少恐怖比喻总是很有趣。



